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观点 >> 正文
尚春明:纸电一体化背景下的数字资源平台建设
发布时间:2018/8/27 14:59:00 点击数:291 

  成立六十余年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至今已为社会和行业奉献了三万余种优秀出版物,获得多项殊荣。前不久还牵头成立了全国建设类高校图书馆管理及校园书店建设工作联盟。作为建筑出版专业队的当家人之一,尚春明是如何带领建工社进行转型升级的?他对目前的馆配市场有何看法?带着这些问题,《图书馆报》记者对其进行了采访。

  尚春明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党委书记

  图书馆报:在纸质图书广泛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贵社的出版事业是否遇到了困境?是如何突破的?

  

  尚春明:传统图书销量下滑、盗版猖獗、库存增大、购买方式多元化、供需不平衡、实体书店深受网络书店的冲击······传统营销组合和传播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图书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出版社需要进行探索和转型。

  在营销工作上,需要转变思路,建设现代营销体系。即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营销进行整合和创新,努力达到无界、智能、扁平垂直、精准的要求。

  建工社在营销方面的解决策略如下:

  线下——扶持由实体书店组成的代理连锁系统当中成员的转型升级,帮助实体书店实现由销售商向服务商的角色转换;线上——探索适合自身融合发展的道路,创新传统发行渠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整合延伸产业链,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的现代营销体系。

  经过多年的探索,建工社已初步形成了以传统代理连锁系统、新华书店、馆配为线下营销主体,以网店一体化平台、中国建筑出版在线、微信、微店及几大官方旗舰店等为线上营销主体的现代营销体系雏形。

  

  2017年10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根据集团化发展战略和数字化出版转型战略,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建知(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石景山点石商务公园的5000平方米业务大楼,作为数字出版研发和创新的基地。

  建工社的整体转型转制架构是,以融合实验室和智库、研究院为创新模式和顶层设计机构,以科技实验室和数字公司为具体实施落地机构开展数字转型工作,以ERP系统、行业级平台、大数据平台为技术支撑,对外运营发布中国建筑出版在线平台和专业知识库集群,对内进行智能编校排和POD按需印刷等生产管理系统升级改造,同时进行网店一体化营销系统建设。

  图书馆报:贵社在借力“互联网 ”方面,有何布局?

  尚春明:建工社从品牌图书入手,借力网络进行增值服务和数字出版空间拓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延长图书服务链。

  在纸书销量下滑的大趋势下,我社启动图书免费增值服务,提供教材精讲视频和每月一期的增值文档,实现了销量的二次增长。同时在网站平台聚合了大量读者,为后续实现数字产品赢利打下坚实基础。

  在免费增值服务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策划推出了视频、题库等网上收费产品,为建造师等考生提供考前培训服务,并开通移动端方便考生随时随地学习。

  其次,全力探索新的赢利模式。

  正版纸书读者通过扫码可登录平台,在享受免费增值服务的同时,通过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有效促进收费课程等的销售。

  通过几年的积累和努力,建造师网上培训的用户数量已近150万人,视频播放量累计达到5000多万次,项目近三年课程销售额实现爆发式增长。

  最后,提供“建造师全程知识服务”。

  以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为切入点,向前向后延伸扩展至建造师全生命周期,主要是延伸到建造师考试之后。涵盖模块有建造师考试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

  同时构建相应的运营管理支撑、应用系统、应用场景,增加纸屏互动知识服务、富媒体电子书阅读、在线培训、嵌入式知识服务等功能。

  图书馆报:借助互联网搭建内容平台是出版社转型的一大趋势,贵社在将优质资源变成知识服务提供给用户方面,有没有独特的经验?

  尚春明:我以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为例,来说明一下我社的探索。

  早在2013年,建工社就在中国建筑出版在线上完成了“标准规范”资源库的建设,包含了我社1198部标准,呈现方式为标准规范电子书形式,初步实现了查标准功能。

  根据市场用户需求,2018年完成了对上述一代产品的迭代升级,即将上线的二代产品“中国工程建设标准知识服务网”在内容和功能方面都有较大提升。

  它包含了大土木方面4000多部标准,实现了智能“查标准”和多形式“用标准”两大功能,呈现方式为碎片化、强关联的知识条目。建成后的平台功能包括智能检索、标准分类检索、标准在线阅读、标准专家答疑、标准历年版本对比阅读、标准附件下载等。

  截至目前,我社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型知识库集群,包括设计、结构、施工、标准等近10个知识库,达到资源、平台共享,为建筑行业用户提供专业的知识服务。

  图书馆报:据了解建工社建设了“住房城乡建设”智库,该智库是如何服务行业的?

  尚春明: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为推动智库建设,2017年11月我社成立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设发展研究院。研究院以服务行业发展为己任,依托出版社深厚的专家和内容资源优势开展研究咨询工作。

  我社积极为智库发展保驾护航,设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创新发展基金”,建立智库发展的长效机制,保障智库的运行与发展。我社每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研究经费,用于智库开展项目研究工作。

  在完善智库建设方面,我社汇集各方智慧,凝聚行业力量,以创新的研究机制开展智库研究。借助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搭建了十余个专业方向的智库和专家库。

  此外,着力将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建设与智库建设协同推进,开展专业出版融合发展实践探索和应用研究,就出版融合的重大项目和建筑领域的重大课题开展集智攻关,培育新模式、新业态。

  我们还将智库成果进行转化,编制了《智库简报》,细分为《智库讲堂》《智库书摘》《产业观察》《热点追踪》系列产品,多期《智库简报》内参受到了主管部门的关注。此外,还举办了“健设智库大讲堂”“中瑞建筑文化青年建筑师沙龙”等活动,搭建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国际交流及业内各方人士互动的平台。

  

  图书馆报:贵社是否有自己的馆配部门?有可以分享的馆配经验吗?请您谈谈对当下的馆配市场的看法。

  尚春明:我社将馆配业务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放入营销中心六个销售大区中,由专人负责,并进行量化考核。

  馆配工作需要做好精准营销。我社在全国设有驻地代表,驻地代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营销推广,对全国有建筑类图书馆藏需求的图书馆进行点对点服务,如日常的图书信息传递、工作维护与图书统计、馆配会前邀约、馆配会后回访,通过这些工作和图书馆建立密切联系。

  营销中心制定馆配销售政策,根据不同馆配渠道的需求制定相应措施,充分调动馆配商的积极性。根据图书馆及我社图书的特点编制馆配图书目录,满足图书馆图书信息采购需求。

  图书馆采购是当前纸质图书的主要需求之一,今后仍会保持平稳发展,只要出版社根据本社图书的特点,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定会取得满意的馆配成绩。馆配工作的业绩很大程度上会反映在一般图书板块的增长上,营销中心改革以来,我社建筑类一般图书板块连续增长,也说明了馆配工作的有效性。

  当前馆配市场存在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如图书馆招标,参与竞标的馆配商过多,中标价格较低,存在恶性竞争现象。但我也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采购市场会越来越规范。


(来源:图书馆报)


(文章来自武汉大学图书馆周璇)